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变革,市场对于自动化、智能型实验室解决方案的需求日渐增长,实验室自动化的发展趋势也是稳步向前。与此同时,一些企业已放眼在未来的智能实验室上,将实验室自动化、新兴通讯科技(如5G技术)和大数据技术等相结合,从而实现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自动优化。然而实验室自动化也存在它的难点,接下来我们详细探讨一下。
实验室的多样性
实验室自动化更灵活,具有多品种、小批量、多批次的特点,实验室自动化的第一个难点是设备的选择和配置。实验室由于变化的动作流程,个性化需求与共性化技术相结合等特点,使得实验室自动化需要有强大的控制和调度软件,因为实验室的多样性也使自动化变得困难。
设备间的交互
设备之间的互联与协调也是一个挑战,实验室自动化需要确保设备之间能够无缝地交流与合作。系统与设备之间需要开放性,并不局限于本厂家仪器的连接,而是可以与其他任何厂家的分析仪器进行连接,而一些仪器都设有通讯壁垒,尤其是一些国外品牌。这也让实验室自动化变得更难。
维护人员技术能力的要求
实验室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多专业、多技术综合的密集型系统工程,需要维护人员掌握各种自动化软件和编程语言,以便能够更好地操作和控制自动化设备。这对一些非专业的科学家来说,可能是一个较大的挑战。实验室需要多专业、多学科的技术人员紧密配合。而目前国内实验室配备此类维护人员的较少。
那么实验室的发展趋势如何呢?根据相关机构估测,国内智能化实验室市场规模可能高达万亿级,譬如,上海规划三年内建设100+智能工厂,而智能实验室则是智能工厂的重要组成部分。此外,未来几年内我国生物安全P2、P3实验室建设热潮或将实现上万个规模实验室的投入建设,对于实验室自动化、智能化厂家而言,其中的商机也必将是巨大的。
实验室自动化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,还大大提高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。实验室自动化的意义不仅仅在于降低人为操作的出错几率,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重复性;更是要将实验人员从机械性重复性的低技术含量劳动中解放出来,将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更高价值的劳动中去。
综上所述,实验室自动化虽然面临一些难点,但通过合理的设备选择和配置、高效的数据处理和管理、及时的技术更新和维护、以及科学家们的技术提升,这些难点是可以被克服的。实验室自动化不仅能提高实验效率和准确性,还能为科学家们带来更多的发现和创新。